欢迎光临首都刑事律师辩护网!
北京刑事律师网
微信扫描
网站首页 >> 律师文章 >> 文章内容

“醉驾”问题的专家研讨与实务分析

 [日期:2015-12-11]   来源:北京刑事律师网  作者:王维永   阅读:0
核心提示:

 

 

自刑法修正案(八)51日施行以来,整体贯彻情况良好。但就司法实务而言,反映出一些问题,尤其是“醉驾”的实务操作上存在问题。有鉴于此,629日上午法学专家和法官们齐聚北京丰台区法院,对“醉驾”展开研讨,也即对“醉驾”司法进行会诊。笔者现就专家会诊的情况进行分类归纳并发表一孔之见,抛砖引玉,盼能有助于“醉驾”问题的研究讨论和司法实务操作。

一,关于“醉驾”入罪标准的考量

研讨会上,涉及“醉驾”入罪标准的掌握问题,存在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目前仅从酒精含量达到80毫克为入罪标准,不结合开车速度、行车地点、时间、个人意识等情形进行综合考虑,不尽合理。另一种意见认为,在危险驾驶罪与非罪的标准问题上应当“宜简不宜繁”,凡是符合危险驾驶标准的就应当认定犯罪,中国进入汽车社会后,醉驾的严重性和危害性显而易见,判处其拘役刑并不过分。

笔者倾向于第二种意见,但不排除特别情形下的无罪认定。

之所以在入罪标准上实行“宜简不宜繁”,这是因为:第一,刑法修正案(八)已有入罪标准的明确界定。该修正案关于“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处拘役”的表述表明:凡属醉酒驾车;凡醉酒在道路上驾车;凡醉酒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即必须入刑。第二,“醉酒”的标准已经国家明定。按照国家质检总局发布的《车辆驾驶人员血液、呼气酒精含量阈值与检验》(GB19522-2004)的规定,“车辆驾驶人员每100毫升血液中酒精含量大于或等于80毫克为醉酒驾车”,这一国家标准在没有修改之前属醉驾入刑之法定依据。第三,刑罚具有惩治犯罪和保护人民的双重功能,“醉驾”入刑的立法动机在于遏制醉驾给人民群众带来的灾难,促进民生时代的安全与稳定。如果把醉驾入刑的标准搞成复杂化,即可能出现既不利于惩治犯罪,又不利于保护人民的情况出现,无法实现刑法修正案的立法目的。

之所以不排除特别情况下的无罪认定,这是因为:刑法修正案的表述上,涉及了“醉驾”入刑相互联系的三个问题,一是“醉酒”,涉及国家关于“醉酒”的标准问题;二是道路,涉及车辆运行的路线性质问题;三是机动车,涉及机动车的性质界定问题。以“醉酒”而论,设若他人故意设套劝酒(无论报复、嬉戏或其他动机)致其达到醉酒标准,其本身处于受害人地位,且刚动车即被警察制住,是可以不按犯罪处理的。以“道路”讲,法律有明确界定,设若不是在“道路”上驾驶而在与“道路”近似地段行驶,一旦界定不明确,按照“疑罪从无”的司法规则,即可能按无罪处理。又如“机动车”,理解上同样复杂,也同样不能排除特别情况下的界定不明的现象出现。因此,应当因案而宜,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二,关于量刑标准的司法把握

量刑标准,本属于比较复杂的理论与实务兼具的棘手问题。本次研讨中,因为争议较大,丰台区法院提出,可以考虑以酒精含量的轻重决定量刑之轻重:80100毫克间判处12个月;100200间判处34个月,依此类推。愚以为,这种量刑方式可以研究,但太过死板,似有“机械司法” 之嫌。笔者认为,“醉驾”问题在量刑标准上,总的原则应当体现和贯彻宽严相济的刑罚指导原则,也就是王胜俊院长强调的“该宽则宽,当严则严”,实现罪与刑大致相当。由于最高人民法院制定的《人民法院量刑指导意见(试行)》出台时刑法修正案(八)尚未产生,因而“醉驾”尚未列入“常见犯罪的量刑”之内。在最高法院尚未对此作出具体量刑意见之前,只能结合具体案件情况,把“宽严相济”原则与“量刑指导意见”的原则结合起来,恰当量刑,使之罪与刑相适应。

第一,“该宽则宽”原则适用“醉驾”量刑时,应把握以下情节幅度:
    1
,偶尔饮酒驾车的;

2,他人力劝或怂恿饮酒驾车的;

3,酒后驾车时间极短或者刚上路的;

4,服从并主动配合检查的;

5,认识深刻、接受处罚并作出书面保证的;

6,平常遵纪守法,没有劣迹,属初犯、偶犯的;

7,其他可以从宽的情节。

第二,“当严则严”原则适用“醉驾”量刑时,应把握以下情节幅度:

1,饮酒积习较深,经常性饮酒的;

2,曾因饮酒驾车、醉酒驾车受过处罚的;

3,事发当场饮酒过量,抗拒检者或者借酒闹事的;

4,平时违法乱纪,不守公德的;

5,其他可以从严的情节。

三,关于“醉驾”适用非监禁刑问题

在这次研讨会上,与会专家的观点比较一致,均表示赞同对“醉驾”适用缓刑。按照我国刑法第七十二条规定,对于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根据犯罪分子的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适用缓刑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的,可以宣告缓刑。依该条规定,并结合“醉驾”犯罪情况,以下情形对“醉驾”适用缓刑具有参考意义:

第一,缓刑的适用对象,是判处拘役和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而“醉驾”适用的主刑为拘役,是适用缓刑中的最轻刑种,因而“醉驾”具备适用缓刑的刑种条件,对其适用缓刑是刑法第七十二条的应有之义。

第二,适用缓刑,可以减轻“醉驾”入刑之后的监管压力。中国拥有驾驶证人员2.05亿人,且中国人尤其是驾驶人员尚酒习性太深且习酒群体比重过大,司驾人员几乎108酒。如果全都判处实刑,必将增设关押场所,增大司法开支,抬高司法成本。

第三,从北京丰台区法院审判情况看,两个月审结12件“醉驾”案件,大多系外来的农民务工人员,12人中有10人没有稳定的工作,即靠临时务工生存。设若居家带口、子女随行就学,如果判处实刑又将造成新的社会问题,形成全国性难题。因此,适用缓刑对犯罪分子本人、家庭及子女入学都有好处。

当然,对“醉驾”适用缓刑者,必是从严掌握,因案而宜。除了情节较轻、悔罪深刻、考虑家庭及子女等因素外,最为核心之条件,就是“适用缓刑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不具备这一核心条件,任何案件都很难适用缓刑。这是司法实务中必须慎重考虑的问题。

 

 


热门Tag:毒品律师贩卖毒品律师运输毒品律师走私毒品律师制造毒品律师死刑律师死刑复核律师北京知名毒品律师


相关评论